您好,欢迎来到漳州家教网![请登录] [免费登记]
鼠标移到文字上弹出提示层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新闻资讯 > 教育资讯 > 正文

让孩子快乐成长

发表日期:2013-08-20 作者:漳州家教网 电话:18760378910

让孩子快乐成长
--漳州家教

   大家知道不知道,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快乐?这个问题,看似简单,但能真正回答的朋友,并不是很多的。现在的儿童教育,对孩子的“约束”过多,什么都按照成人的“标准”来要求孩子,你想,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长,他们会快乐吗?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快乐,其教育一定是失败的,孩子只是迫于家长的“淫威”,被迫屈从而已。
   
  可是,想要让孩子有界线,就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,灌输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。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的是,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,对同一个“界线”而言,环境变了,条件变了,时间变了,事情变了,父母的要求就需要做对应的调整。如果你不知道变化,就是一种死教条。界线是为孩子教育服务的,但教育不是为界线服务的。
  
  我假设一个场景,大家仔细看看有何区别,同时,也注意一下这三个妈妈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?
  
  场景:几个孩子到你家玩,孩子们在玩做饭的游戏,玩的是不亦乐乎。最后他们拿玩具做了一个大蛋糕,兴奋地唱着“生日快乐歌”,给玩具娃娃过生日。场面上,家里已经是乱的一塌糊涂,连一些生活用品都参与进来。这时你刚回家,你的孩子热情地邀请你来“蛋糕”前做客。对你而言,是平时是比较爱整洁,且要求孩子也是这样的。
  
  妈妈1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马上皱起眉头,要求孩子先整理得干净点。
  
  妈妈2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马上皱起眉头,要求孩子玩过以后,一定要整理得干净点。
  
  妈妈3:当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乱的物品时,什么话也没有说,高兴地参与孩子的游戏。但孩子结束游戏后,提醒孩子收拾整理。
  
  从妈妈的角度来看,要求孩子做的一样,孩子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的,但从儿童教育上讲,上面3个妈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。有朋友能看出其中的差异吗?也许有朋友说了,既然最后的效果一样,那不是也达到了教育目的,何必再去想这其中的差异?当然,如果你认为儿童教育只是追求孩子学习的“结果”,我也无话可说了。
  
  认为上面三个妈妈的做法,差别不大的朋友,基本上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,总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,只强调结果,而忽视教育的过程。按照我井中月的个人意见,第三个妈妈做的最好,其他两个妈妈的做法都有问题,虽然第二个妈妈稍微好一点。其根本的差异,是看面对类似的孩子问题,妈妈的视角从什么地方看。
  
  好了,我们换一个角度,看孩子都是什么感受:
  
  孩子1:听到你的指责,孩子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,他们慌慌张张地捡起地上的物品,刚才兴致勃勃、热闹的场面,烟消云散了。也许,游戏就到处结束了。
  
  孩子2:听到你的指责,孩子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,虽然游戏还会继续,但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刚才,只剩下了机械地玩,还不时用眼神瞟向你,不知你还会指责什么。
  
  孩子3:孩子的游戏得以继续,他们会兴奋、欢乐、热闹。但游戏结束后,由于你的参与和提醒,孩子会乐意整理。
  
  所以,从孩子的角度来看,三个妈妈的区别之大,是显而易见的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,难道这样约束孩子是错误的?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先说一下许多朋友都喜欢看的NBA,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,在NBA的执法中,裁判对一些“微小”的犯规和违例,是可以不吹的,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比赛的流畅和欣赏性。既然NBA都容忍一些事情,那作为父母的,也是在一些时候可以通融的。
  
  当我们执行约定的孩子界线时,是有必要考虑“适时”的。比如上面的场景,当孩子兴奋地玩游戏的时候,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,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和快乐,而不要先想孩子的“违例”。但家长仅从行为习惯要求上,进行直接的评价,就会剥夺了孩子幼儿自主决定的游戏“主体性”,影响了他们那富有创意性的活动,打击积极性,从而会导致游戏中断。也许孩子可能“服从”你的要求,并不一定会哭闹,但一定是不快乐了!
  
  反过来,若你在孩子游戏结束后,要求孩子收拾和整理,既保证了孩子在游戏中快乐,也是合理的要求,而孩子也愿意真心实意的服从。这就体现了不同的教育,其效果的巨大差异性。活教育的一个根本前提,就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,过分强调孩子的教育规则,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和不快乐。对于这点,我想每个成人都知道,快乐执行和被迫执行,对你心情的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。
  
  当然,当我们执行约定的孩子界线时,是有必要考虑“适度”的。还是上面的场景,如果杂乱的物品已经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走,此时家长就有必要提出“界线”了,如要求孩子收拾一部分玩具或生活用品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不要采取更多的命令口吻,应该与孩子进行适度的协商,如说“这些东西已经离家时间太长了,已经想家了,我们先让它回家?”、“这个东西被你踩了,它好痛呀”这类的话,孩子会非常愿意接受的。
  
  从我井中月上面的事例描述,希望对大家能有所提醒。当我们的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境下,任何的教育都是有很大的阻力,这也等于是事倍功半。这点对于我们成人也是一样的,比如你高兴的时候,就非常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,而你不高兴的时候,你会认为所有人都在和你作对。既然这样,我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,先真心地快乐起来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漳州立人家教(www.lirenjj.com)

分享到: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